2018文化科技金融论【坛精彩发言之一:强大的金融基因让上海文化闪现耀眼光芒

更新时间:2018-06-22 点击次数:2416次

 
 
6月17日上午,作为首届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文化科技金融论坛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TCDIC)和上海博雅方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众多国内金融、科技、文化界的大腕级嘉宾、资深专家以及前沿科技创新企业的创始人齐聚一堂,展开头脑风暴,共同探讨如何促进文化装备技术、文化服务运营与金融资本的充分融合。
下面我们将摘要刊登与会领导和嘉宾致辞的主要ω内容,让大家一窥论坛发言的精彩。
本次论坛上致辞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姚嘉勇,中华文化促进Ψ会副秘书长李智平,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博雅方略集团首席专家窦文章,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总经理任晓辉。
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姚嘉勇致辞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建设文化、传媒、科技强国※是国家战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也是国家战略。今天大家在上海集聚一堂,深入探讨文化、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这对新时代上海和全国文化、科技、金融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对2018文化科技金融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我国的文化重镇,为我国的文化发展与繁荣贡献了很多精品佳作,培养和孕育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文化大师,也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文化产业。今天的上海以其独特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国内外文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立足新时代,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出打响“四大品牌”,其中之一就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构筑起上海人文之城的底色,也是上海增强文化自信,服务国家文化强国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好故事要打得响、传得远,让广大人民群众爱看、爱听,中华文化要联接中外,打造闻名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都必须重视与科技的结合。
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多维空间技术等新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了文化装备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助推了文化的传播,使得文化产品获得了更多的展现形式,培育形成了新的文化业态,让文化有了更扎实、更深厚的基础。
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文化科技的创新,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来说,文化与金融都曾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上海这座城市具有强大的金融基因,发展金融具有独特的优势。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确定以来,上海金融业持续改革、开放、创新,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级不断提升,上海也始终坚持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努力促进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2014年出台了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娱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产业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包括前不久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三年行动计划,这些都提出了金融服务文化科技的具体举措。
上海市金融党委、市金融办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上⊙海文化、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鼓励设立文化、科技、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支持优质文化企业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业主动适用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相关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这些举措在促进文化科技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赢得了空间,逐步形成了文化科技、金融良性推动、合作共赢的和谐局面。
面向未来,上海市金融党委、市金融办,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着力提升金融市场的能级,不断巩固上海的城市功能优势,持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着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同时按照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部署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政策扶持措施,进一步构建文化科技与金融三者之间互联互通、和谐融合的机制,全面推动文化科技产业、文化装备产业升级发展,切实增强上海为打响文化品牌、推动上海文创50条措施的支撑服务功能,更好助力社会与文化体系的建设。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文化、科技、金融都是新时代备受瞩目主题,如果排列组合的话,可以叠加出多个不同的场景应用,这为我们今天的讨论提供了广阔空间,衷心希望@各位嘉宾为上海文化科技金融发展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化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一定可以结出累累硕果,我们未来的城市生态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李智平致辞ξ 
各位嘉宾:
大家早上好!我受王石主席委托,代表中华文化促进会祝贺今天的论坛顺利举办。这里简单地说三个观点:
一,文化装备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风口,智慧领航是风向标。
二,文化装备的领先科技、创新应用和金融投入”三合一”,将引发驱动文旅文创的产能井喷。
三,文化装备的产业链条、装备文化的业态各方,需要一个共享、聚集、赋能平台。
中华文化促进会此次联办首届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主持创新应用案例的评选,并与上海文化产业资源联盟联合发布了“各地文旅(创)综合体”项目投资信息——在各省选择投建一个“大型地标性文旅(创)综合体”,每个投资规模30至50亿元,并在展会现场开设了“文旅(创)综合体投资专馆”,与有意向的省份现场交流对接。我们这样做,就是全力支持、参与上海将这个博览会打造成平台。
我们非常高兴能与上海博雅集团志同道合,联手合作,和组委会一起,不断优化强化平台功能,进一步面向国际,促进供需各方的品牌展示、贸易配对、采购交易,特别是金融的服务支撑,从而激活文旅资源,点燃全球巿场,促进“能装会花”,打造魅力中华,共建美丽地球!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博雅方略集团首席专家窦文章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上海参加这次2018文化科技金融论坛。这次论坛是由上海博雅方略集团有限公司协主办的,这两天大家都非常辛苦。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文化装备,其实,未来文化装备业不仅是为文化产业提供动力,还将伴随文旅融合为文旅产业提供发展支撑。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里面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小类,其中包括了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观光旅游航空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设备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所以说,在未来,文化装备业与文化旅游业一定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在我看来,文◣化装备与文化旅游业可以有“三大融合”:一是产业融合,不断延展产业链条,上下关联,让文化科技与文旅产业密切关联;二是科技融合,充分融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以智能化装备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品质;三是功能融合,为满足文化生产与传播、旅游体验与消费进行文化装备的研发、制造以及相关配套系统集成服务。通过这“三大融合”,文化装备业研发形成的新产品,在文化旅游业中形成新兴文旅业态,增强文旅消费体验,也使得文化装备业摆脱以往仅为文化生产提供设备的配套产业地位,开辟出品卐质文旅发展的新空间。
这三个融合我们就对文化装备产业的研发形成了新的产品,在文化旅游业当中形成了新兴的文旅业态,增强了消费者对文娱产品的消费体验,也使得我们跟文化装备业摆脱了以往在文化生产当中是一个配角的角色,他是由提供设备配套的↑,文化产业里面一共是九大类别,文化装备是第八第九类别,文化融合就开辟了文化装备业的新空间。
朋友们,我们即将迎来“智慧旅游”的大时代,旅游的消费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方式、营销方式都会发生明显改变,文化装备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将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文化装备能以自身的技术进步推动文旅产业业态创新和品质提升,同时,文旅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能带动文化科技产品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我们期待着这个时代早日到来,当然我们要做好准备,要迎接这个时代,要拥抱这个时代、享受这个⊙时代。谢谢大家!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总经理任晓辉在致辞中总结和分享2018CDEX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举办三天来所取得的成果,并希望未来金融资本能够更好地与文化、科技、旅游产业携手共进。